世界冠军王濛在北京冬奥会解说比赛时的一句话“我的眼睛就是尺”,体现了她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在我们的班组里,也有很多专业“大拿”,他们在工作中日积月累练就“火眼金睛”,关注每一个环节,钻透每一个疑难,把握每一处细节,精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犹如一把把精准的“尺”,不容分毫差厘为工作护航。他们正是工匠精神传承的代表。
眼中有尺 心中有数
在西安地铁14号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夜出动,徒步行走,仔细检查每一处钢轨的状态,小到一颗螺丝、一个扣件,大到一组道岔、一条钢轨,都是巡检过程中必须检查的内容。他们就是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西安维管处地铁维管段的地铁轨道巡检工。
除了巡检,轨距测量也是巡检工们的日常操作。轨距标准是1435毫米,要求误差在2毫米以内才能达到标准,这就要求他们不仅有过硬的业务知识,还必须具备善于发现轨道安全隐患的眼睛,做到“眼中有尺,心中有数”。(郭鑫)
不做扁鹊的“神医”
“老孙,你真神了,这口井的回压确实高了!”5月4日9时30分许,再次返回BNB35X58井观察回压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滨南采油管理五区注采四站管井工靳二忠给孙建勇打去电话。原来,刚才孙建勇从功图上看到,这口井的载荷涨了,考虑到该井油稠,当即让靳二钟去现场落实回压是否正常。
孙建勇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劳动模范、胜利工匠、滨南厂首席技师,还是采油管理五区群挖群管项目组组长。“我们项目组的理念是,不做扁鹊,要做扁鹊的大哥,治‘未病’。”孙建勇说。他带领6名项目组成员,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对210余口油井每天产生的1.01万余张功图进行分析。多年来,他练就了一双“看似正常里面找异常”的“神眼”。今年以来,他“揪出”回压和载荷异常变化32次,措施有效率达90%以上。(许庆勇 周秋杰)
测量路上匠心无限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认准测量这份事业,便一头扎进去潜心钻研,他就是中铁宝桥扬州公司质量管理部检查员张峰。
全站仪是张峰的独家技艺,他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了挑选出最佳测量点,张峰每天需要背着三四十斤的仪器满场跑,不断考察、不断调整,从地面到大节段顶部,都是他测量的场所。为了避免高温对测量数据的影响,张峰常常“起早贪黑”,选择清晨或夜晚作为最佳测量时间。测量是一件精细活儿,张峰以高度责任心从业以来一直保持“零失误”。(张梅艳)
他用眼睛“称重”
他绕着鲸鱼状的设备转了两圈,停下来,单膝跪地,目测设备底座厚度,起身,伸开双臂,身体紧贴着设备,经形状复杂之处,用“拃”量了数遍。然后,纵身一跃,抓住扶手,登上顶部,来回走了4次,俯下身子,脸贴着铁板,闭上一只眼“吊线”······
4月40日,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潘集电厂建设工地,起重工聂德群用眼睛为不规则设备“称重”。
聂德群1999年开始跟师傅学估算重量,当时采用量尺寸、测密度再分段相加的办法,速度慢不说,算出来的重量误差高达10%左右。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工作之余就到设备堆场,练习目测不规则设备的尺寸。练了5年,估算误差在400公斤左右。又练了10年,用坏了100多个卷尺,他实现了估算误差在200公斤以内。前年,他自学珠心算,估算速度与精准度又提高了一大步。(夏忠)
毫厘之间守护安全
每当凌晨时分,一群“轨道医生”便出现在了地铁隧道里,开始了他们的精检细修。赵建业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南昌中铁穗城轨道公司的一名线路工程师。
地铁列车行驶在钢轨上,不仅会造成钢轨磨损,还会引起尺寸的变化。整改线路水平病害,需要调整的高度通常是毫米级别的,技术要求很高。在28.5公里的地铁线路上,赵建业从起初的师傅教学、借助工具,逐步变为自己摸索、不断实践,靠着日积月累,反复总结,最终他常常只需要目测,便能把握好这个毫米级的精度。经过他处理的病害再通过精密仪器测量,经常能取得水平为“0”的精准效果。(韩佳亮 龚思颖)
让设备故障无所藏
重庆大唐国际彭水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电气二次班班长刘宏生,从事水电厂电气二次专业检修维护工作近15余年。
他是调速器电气部分故障处理的行家里手,一眼就能识别故障所在,锁定设备的故障范围。当调速器导叶接力器频繁抽动时,他能准确看出是主配压阀异常或是压油装置启动频繁;当调速器压油罐油压过低报警时,他能一眼锁定故障是感压阀故障、补气阀故障或是系统出现漏油。他让设备故障无所藏,为机组的并网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陈灏)
揭开电缆“神秘”的面纱
“B相铜屏蔽层开剥存在毛刺,请制作人员立即整改!”
“故障相冷缩管定位错误,未有效搭接导致该处电场分布不均匀,绝缘击穿故障······”
无论是电缆接头制作的培训考评,还是现场的工艺质量管控,抑或是故障电缆的解剖分析,与电缆打了数十年交道的国网福州供电公司配电运检中心电缆运检一班班长温晓强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他的钻研下,电缆撕下“神秘”的面纱,每一层结构与作用机理都了然于胸。电缆预处理哪个环节不达标、什么样的工艺问题容易引发电缆故障,温晓强班长凭着对专业技术的敬畏与专注,用丰富的经验为配网电缆的安全稳定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胡韵婷)
“半公分”的较量
对于建筑的“质量员”来说,不仅仅要熟悉理解设计图纸中的每一种做法,更要清楚规范标准是多少。我是中建二局江苏分公司南京百水保障房项目部的余长浩。从我入行起,师傅就教导我:干“质量”工作就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图纸” “眼里有规范”。
在施工现场,每一个质量员都是“卷尺”不离身。走入现场,有时会听到质量员与班组工友因为“半公分”的问题展开争论。钢筋尺寸、钢筋间距、梁的宽度、墙板的厚度、房间的开间等,一切规范性必须体现在“数据”上。对于我们而言,每一次的“锱铢必较”就是对工程品质的保障。(李天心 余长浩)
手如尺
郭建勇是抚顺石化工建公司维修一车间乙烯班班长,中油集团钳工技能专家,先后获得中油集团劳动模范、辽宁工匠、抚顺工匠、抚顺市百姓雷锋等殊荣。
他的手就是一把尺,能够加工出误差在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分之一)精度的配件。郭建勇入厂时苦练“铲、锉、研、磨、刮”的基本功,总是练得汗湿衣背,经过多个严寒酷暑,终于磨砺出了超凡技艺。
郭建勇曾经带领27人的检修团队,对石化公司烯烃厂的进口气压机机组首检。他用“手尺”把汽轮机轴瓦研磨精度控制在了0.02毫米内,这样的轴瓦,他研磨了104块。检修期间,他每天15小时工作,连续34天,开创了进口压缩机国内自检先河。(赵钰 王文贺)
高铁“生命线”诊断师
“吊弦无断股、无断丝,线夹无烧伤、无破损,螺母力矩达标”,凌晨两点,明月高悬,万籁寂静,中铁电气化局京沪高铁维管公司蚌埠维管段接触网工吴强正全神贯注地检查着接触网供电设备上的每一个零部件。每检查完一个部件,吴强都会马上把检查结果告诉工友,以便于记录和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高铁接触网为高铁运行提供唯一动力,被称为高铁“生命线”,检修时测量的数据必须精确到毫米。吴强从事接触网工作已近10年,勤劳奋进的他除了会“飞檐走壁”,还练就一双黑夜里的“火眼金睛”,每一处细小的缺陷,都别想逃过他的眼睛。看他检修时那全神贯注的眼神,细致入微的动作,便知道他对这份工作有多用心。(刘俊良)
来源:http://web.app.workercn.cn/news.html?id=217155